close
北醫附醫給張先生切蛋糕,慶祝術後症狀得到改善。(林周義攝)
北醫附醫給張先生切蛋糕,慶祝術後症狀得到改善。(林周義攝)

巴金森氏症是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,在台灣約有近4萬患病。50多歲的張先生,40歲時被友人發現行動緩慢而確診,配合用藥治療10多年後藥效變差,3、4年前開始常常跌倒,經過深部腦刺激手術後,步態變平穩,最近更打算挑戰路跑活動。

北醫附醫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陳淑美表示,巴金森氏症是因腦部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,導致多巴胺減少,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。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,其初期症狀是單邊手部顫抖、肢體僵硬、動作遲緩,常是身邊親友先察覺有異。

葉篤學說,巴金森氏症好發年齡為50-60歲,65歲以上約有1%,80歲以上有2-4%,全台近4萬人罹病,但也有40歲就發病的中壯年者,越早發病越與基因有關,其他危險因子則有感染發炎、頭部外傷等。

50多歲的張先生發病之初以藥物控制,近幾年病情變化,從走路容易踢撞演變到步態不穩,常跌倒。用藥多年的他,效果已不足夠,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,現在步態變平穩,走路5公里也沒問題,最近更打算挑戰路跑,心情開闊許多,自己感覺恢復了7、8成。

陳淑美表示,巴金森氏症初、中期可透過藥物改善,但相當比例的人日後藥效會衰退,一旦影響行動能力,即可考慮以深部腦刺激術輔助藥物治療。該手術數年前獲健保給付,但並非所有人適合,多半是發病7-12年後,出現藥效衰退、異動症等,才會評估是否需要這項手術。